CAE于某公交客車的強度分析與優(yōu)化
1、引言
公交客車是我國城鎮(zhèn)居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。隨著城市的發(fā)展,城市人口數量大幅增長,市民活動范圍也大幅擴大,這對城市公交客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需求。為了滿足這種逐漸增長的需求,廣汽集團研發(fā)了一款低地板一級踏步8米公交客車。
該客車車架采用的是三段式結構,即分為前駕駛區(qū)域、中部乘客聚集區(qū)域以及后部發(fā)動機區(qū)域,如圖1所示。車身骨架主要由型鋼搭接焊接而成。在設計之初,試驗樣車尚未定型,整體結構設計是否滿足強度要求無法掌握,因此有必要借助有限元分析技術,通過仿真分析四種典型工況下的車身骨架和車架的強度,找出應力集中的區(qū)域,優(yōu)化結構設計,降低結構應力,以達到設計要求[2~9]。同時可以大大減少研發(fā)成本,提高設計效率。
圖1車架結構示意圖
2、有限元分析
(1)建立有限元模型
整個客車骨架的有限元模型,在HyperMesh中創(chuàng)建,強度計算通過OptiStruct實現,結果在HyperView中處理。
用殼單元劃分網格,單元基本尺寸為10mm左右,整個骨架共劃分722232個單元,751928個節(jié)點,其中四邊形單元717767個,三角形單元4465個,三角形單元占總單元比例為0.6%。
建模過程中將整體骨架劃分為7個部分:前圍、后圍、左側圍、右側圍、車內扶手、頂棚和車架,如圖2所示。通過模塊的劃分,一方面可以增加協作性,項目組每個成員劃分一個部分的網格,然后整體連接;另一方面可以減少模型連接的錯誤,在每個劃分的總成里面獨立檢查模型,然后整體檢查模型的連接。
圖2建模過程總成劃分圖
有限元模型中,縫焊的模擬主要采用兩種方式:一種是節(jié)點共用,這種方式的精度很高,但是建模效率較低;另一種是采用剛性梁單元在縫焊位置連接相應的單元節(jié)點來模擬實際的焊接,這種連接方式不必要求節(jié)點嚴格對齊,可大大提高效率。本文主要采用共用節(jié)點的方式,對于部分接頭,共用節(jié)點比較困難,則采用剛性連接。完整的有限元模型如圖3所示。
圖3整體骨架有限元模型
(2)邊界條件及工況
本分析主要研究四種典型工況下的強度,工況描述如圖4所示[10~11]。圖中a、b、c、d四點表示四個板簧中心點位置,通過約束這四個點來組合模擬各種工況。表1描述了四種工況,其中g表示重力加速度,約束的數字表明的是該位置的自由度方向,“1、2、3”分別表示X,Y,Z三個自由度方向,“-”表示該位置無載荷或者無約束。
表1工況描述表
圖4計算工況描述示意圖
根據以上四種工況的載荷與邊界條件設置分析工況,提交OptiStruct分析,計算整體結構強度。根據強度分析結果,找到整體結構中主要的應力集中區(qū)域。圖5~8是四種工況下的強度分析結果。
圖5制動工況應力云圖(單位:MPa)
圖6轉彎工況應力云圖(單位:MPa)
圖7極限工況應力云圖(單位:MPa)
圖8彎曲工況應力云圖(單位:MPa)
根據以上強度分析結果,應力集中主要出現在以下區(qū)域:
(1)左、右側圍后立柱處。如圖9所示,在極限工況下,接頭位置最大應力超過了300MPa,而材料的屈服應力為240MPa,其他工況中,應力也較大,此處設計存在較大風險。
圖9側圍后立柱應力結果(單位:MPa)
(2)右側圍中門立柱連接處。中門位置由兩個立柱通過短梁搭接到車架上。經過四種工況分析,發(fā)現在彎曲,極限和轉彎工況下,門立柱連接位置均出現應力集中,最大應力均超過300MPa。如圖10所示,可見接頭處的明顯出現應力集中。
圖10中門立柱附近應力結果(單位:MPa)
(3)頂蓋上縱梁與橫梁搭接處。在極限工況和轉彎工況下,頂蓋縱梁與連接橫梁之間應力均超過了300MPa,超過材料的屈服極限。需要加強該位置的接頭設計,提高連接強度。圖11是該位置的應力結果,可見連接位置的應力集中比較明顯。
圖11頂蓋接頭位置應力結果(單位:MPa)
(4)車架后端,發(fā)動機安裝縱梁搭接處。發(fā)動機安裝在三段式車架的后端,整個自重完全由兩個縱梁來承擔,因此承載梁的連接處應力較大。如圖12所示。
圖12發(fā)動機安裝梁搭接處應力結果(單位:MPa)
3、結構優(yōu)化改進
根據有限元分析,可以明確整體結構應力分布情況,找到應力集中區(qū)域。然后對結構設計不合理的區(qū)域進行優(yōu)化。根據以上分析針對四個應力集中區(qū)域分別改進設計。主要優(yōu)化措施如下:
(1)將上下兩端立柱對齊,減少上下兩個立柱之間交叉形成的剪切力,如圖13所示。
圖13側圍后立柱結構更改示意圖
(2)改進中門立柱處連接形式,如圖14所示。
圖14中門立柱連接方式更改示意圖
(3)加強頂蓋橫梁與縱梁之間的連接,如圖15所示。
圖15頂蓋橫梁與縱梁接頭更改示意圖
(4)增大后縱梁材料厚度和垂向高度。將厚度由初始設計的4mm增大到5mm,同時將縱梁垂向高度h增大10mm,如圖16所示。
圖16后縱梁示意圖
根據以上優(yōu)化方案,改進結構后重新進行四個工況的強度分析,可見幾個區(qū)域的應力有了比較明顯的改變,最大應力大小由原始結構的超過300MPa,減小到200MPa左右,滿足強度要求,達到了較好的效果。圖17~20是經過更改后的四個局部區(qū)域結構應力分布云圖。
圖17側圍后立柱更改后應力(單位:MPa)
圖18中門立柱結構更改后應力(單位:MPa)
圖19頂蓋接頭增強后應力(單位:MPa)
圖20后縱梁更改后應力(單位:MPa)
4、結論
本文應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一款8米城市公交客車骨架的強度,通過四種典型工況的評估,找到結構應力集中的區(qū)域,并優(yōu)化改進這些區(qū)域的局部結構,改善了應力集中情況,實現了強度設計目標。通過應用HyperWorks輔助設計,可以大大提高設計效率,減少試驗次數,降低研發(fā)成本,獲得可觀的效益。
本文出自深圳有限元科技有限公司官網:tahoetailsandtrails.org 轉載請注明